【学习】辜胜阻:竭忠尽智 不辱使命
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换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组织人事更替过程中,始终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不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不变,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不变,确保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根基永固。
为深化政治交接,各民主党派开展了“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启动了“多党合作历史传统记录工程”,中央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编写了《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各民主党派中央主席结合个人经历、履职实践等,讲述对政治交接的思考感悟、认识体会,真挚的话语、生动的故事,传递的是浓浓的情怀、信念、传承和力量,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共鸣。在民建十一大即将召开之际,特将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的倾情心声予以刊发。
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一项基本职能。我 1988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加入民建已近 30年。30年来,随着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也在参政议政实践中得到锻炼,政治上逐步成熟,从一名书斋里的学者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舞台,成长为现任的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和财经委的组成人员;思想上也从最初怀抱的简单的“学术报国”思想,发展为更加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回首过去,组织的引领,先辈的教诲,薪火的传承,都已沉淀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结缘民建 走上参政大舞台
我成长于一个大好时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得以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从教。1985年时年仅 29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获联合国奖学金公派赴美到密歇根大学研修。1989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我的参政议政生涯始自与民建的结缘。民建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领导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加入民建、熟悉参政议政工作、政治上成长的领路人。我的入会介绍人梁百先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梁先生是我国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电离层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领域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通过梁先生我对民建和多党合作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1988年 5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自此,一扇崭新的大门向我开启,我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新天地,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贴得更近了。
加入民建后,第一位把我引上参政议政舞台的人是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记得 1992年我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时,孙起孟主席在北京专门接见了我,当面听取我的工作汇报,亲切鼓励我要学以致用、以学报国。1993年 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要求民建研究一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问题,我之前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我从1987年 7月在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着手系统性地研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问题,回国后又带领研究团队在湖北、江苏、广东、福建等 10个省的 70个县市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调查问卷五万多份。我还利用出访机会,到印度、韩国、日本、美国、西欧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地方进行实地调查。1991年,我完成并以全优的结果通过了题为《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的博士论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起孟主席把中共中央的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我,希望我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1992年,孙起孟会见辜胜阻
为了不辜负孙老的器重和中共中央的重托,我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历时近一年,形成了《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的建议》,该建议成为我 1994年 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首场大会发言,并得到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同时,我还参与起草了民建中央《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的建议》,专报中共中央、国务院。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鞭策,自此以后,我多次在全国政协大会、政协常委会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等参政议政平台上建言献策,在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同时,我个人的能力也在多党合作这个大舞台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先后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还有民建前辈、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原副院长李崇淮,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民建中央现任主席陈昌智等等,他们以自身的政治品格、信念追求、学养修为和举止风范,影响着我,启迪着我,引领着我不断前行。1998年我调任武汉市副市长,赴任前成思危主席在他的办公室与我促膝长谈,临行前送我四句话,即“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多研究,少开口”,这成为我在武汉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工作八年的座右铭。
以学报国 为改革发展鼓与呼
作为一名学者,以学报国是我自始至终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为我实现理想提供了机遇和平台。1992年 11月,我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第二年增补为民建中央常委。1993年 2月,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 1月,当选为武汉市副市长。作为民建成员,党和民建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而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日益重大。我深知,身为民主党派成员,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政报国,议政为民,才是我们最大的担当,是参政党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20世纪 90年代,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风险投资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并酝酿在 1998年“两会”期间以民建中央名义提出关于推进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提案。1997年 3月,在我从美国返回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期间拜见了成思危主席,他希望我利用在哈佛访学的机会,对风险投资进行研究并对美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民工潮”建议后,民建中央交给我的又一重大参政议政课题,我也非常庆幸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这一载入民建史册的“一号提案”诞生过程。
从北京回到波士顿后,我考察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硅谷,对美国风险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1997年 9月,在武汉到重庆的轮船上,我参加了成思危主席主持召开的“创业投资与资产证券化”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论文《美国的风险投资与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根据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在成思危主席领导下,我又参与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的研讨工作,这个提案在 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被列为“一号提案”。我还有幸代表民建参加了“一号提案”现场办案会。“一号提案”成为点燃中国风险投资的火种,掀起了风险投资的燎原之势,风险投资这个“第一推动力”促进高科技成果全面而充分的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在这次政协大会上,与民建中央的“一号提案”相呼应,我提交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案》,为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鼓与呼。
2008年2月2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风险投资提案10周年纪念座谈会
在民建老一辈领导的引领下,我注意把自身所学与民建的参政议政需求相结合,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多党合作事业中,努力当好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从 1993年到 2007年,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期间,共提交六十多万字的议政报告、七十多份提案、近 70篇大会发言,先后 9次在政协会议上作口头发言。为了加强对国家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1997年 6月,我从哈佛大学回国后推动创办了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成思危主席亲任名誉院长,我任始创院长,成思危主席出席成立大会并作了主题演讲。研究院集教学、科研、咨政于一体,成为具有参政议政鲜明特色的高端智库。研究团队的成果经过转化后,通过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舞台提交政协提案和人大建议近 200项,向中央高层呈送一大批研究报告,受到肯定与重视,一些政策建议在决策中被采纳。作为民建中央副主席,从 2008年起,我积极推动民建在各民主党派中率先建立“两会”新闻发布制度,通过参政党的“两会”新闻通气会,不仅扩大了民建的社会影响力,也加深了民众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注重调研 倾听基层的声音
不明察,不能烛私。调查研究是民主党派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参政党要行使好话语权就要有知情权,最重要的知情方式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高质量的参政议政必须有“双轮驱动” —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和详实的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调查研究既要背靠理论,又要面向现实;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用自己的脚步去感知中国改革开放的速度与温度,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来自民间和基层的真实声音,这是我多年来从事参政议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2011年5月,辜胜阻陪同陈昌智在上海调研
2008年以后,我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主要分管参政议政工作。民建会员中企业界人士占会员总数的 60%以上,为更好地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我持续关注民营经济,将其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就相关问题开展调研。我坚持每年都去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几十个地市,与几百名企业家进行座谈,召开数十场座谈会。从南至北,由东到西,行程所至,几乎涵盖整个中国版图。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西北边陲,我都始终坚持深入一线、走进基层,去工厂、乡村、市场等最能听到真实声音的地方,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实践证明,这种辛苦和付出是值得的,调研后形成的一批参政议政成果以民建中央的名义报送后,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项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并促进了多个有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文件的出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面对国家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我意识到,民建作为联系经济界企业界的参政党,应该在参政议政上有所作为,为中共中央推动实施好“一带一路”尽绵薄之力。我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昌智主席及时作了汇报,得到了他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为此,从2014年开始,我带队先后出访了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程数万公里,考察项目几十个,与几百名企业负责人、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外国政要深入交流。 这一路上的艰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巴基斯坦和中国虽然心心相印,亲如手足,但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 2016年 8月 9日出发赴巴基斯坦的当晚,通过新闻了解到该国刚刚发生了一起恐怖性爆炸事件,引起了团员的焦虑。统一认识后,我们没有犹豫,仍然坚定地登上了赴卡拉奇的飞机,在巴方军警严格的安全保护下,实地考察了中核集团在卡拉奇的核电站建设情况。团队成员克服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等困难,最终获得丰硕的调研成果。调研组提交的《推动企业“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考察报告,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2016年8月,辜胜阻实地调研中核集团卡拉奇核电站
2017年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我作为民主党派中的特邀嘉宾,有幸出席了论坛开幕式、高级别全体会议和“智库交流”主题会议,并就“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进新型全球化”作了主题发言。
不忘初心 唱响新时代“大合唱”
关于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曾经用过一个很贴切的比方。他说:“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顾近 30年的参政议政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铸造辉煌过程中,不断加深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共同开创了多党合作的历史。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多党合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将多党合作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民建中央机关,2016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讨论,对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民建的所有成员给予了极大鼓舞。
2015年是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年”,在这一年里,民建各级组织围绕参政议政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研讨对策。9月,民建中央参政议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民建九大以来参政议政工作成果和经验,明确了新时期民建参政议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向。陈昌智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了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三个需要”,即“履行基本职能的需要”、“适应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需要”以及“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民建多年的参政议政工作经验,我在会上总结提出了要构建以“三大优势”(人才荟萃、位势超脱、制度保障)、“四种制度”、“五种机制”、“六条标准”、“八个优势领域”、“九方面力量”、“十大平台”为主体的民建参政议政工作体系。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民建历史上对参政议政工作的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全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形成了全会上下总动员,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局面。
回望自己加入民建以来这 3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空前发展,为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民主党派成员的自身成长提供了历史机遇。30年里,虽然参政议政的时代主题在变,参政议政的角色人物在变,参政议政的方式方法也在变,但自己的情怀不变,初心未改,始终秉承着无私奉献的品格和忠诚担当的精神。我想,这些精神和品格,也流淌在和我一样的广大民建人的血液里,绽放在履职尽责的枝头上,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本文为《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一书特约稿)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